“我要让天人怕我,臣服于我,至于那些治理地方的事,就留给后人好了。对了,我看仲谋长大以后就可以
这些事嘛。”孙
周瑜在听到刘曦的话后却有些失神,同样的问题他从前也问过孙策,当时小霸王的回答和刘曦恰恰相反。三国乱世,是一个刀剑底真知的年代。孙策是个能征善战的将领,却不是一个很好的统治者,在他的治
只有严酷的镇压,江东
弟以他为豪,同时也敬畏他的凶恶。就连孙策的死,也和他一意孤行要杀于吉有关,而于吉并没有什么恶行,反而很受百姓
。
不过,无论是哪种执政纲领,刘曦都认为必须注重“法”的作用。他认为封建社会的失败就在于太看重理
德,把一些
德观
和一个人的行为、能力挂钩。孝顺的人就一定不会贪污腐败吗?品行
洁的人就一定可以当一个好官吗?刘曦以为不尽然。所以在以王
思想提
全民
德素质的同时,必须有完善的法律规范人的行为。这法律未必需要严苛,朱元璋的剥
法都治不了贪官,只有当法律适当地反映
社会各阶层的需要时,法律才会被接受,被良好地执行。
刘曦觉得,他更倾向于王思想,虽然王
比较费时费力,但是他必须考虑到他百年之后大焉要如何发展。霸
成就的功业太短暂,他可不想他一驾鹤西游大焉就
上陷
战乱。
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周瑜不止一次劝过孙策,不可以耗尽民力征兵无度,要给江东父老留一
香火。但彼时小霸王正意气风发,准备带着这些江东
弟创
万世基业,并不能把他的话听到心里去。
王和霸
之争几乎贯彻着整个中国历史,两者之间最显着的区别是到底要以德服人还是以力制人。王
思想认为人
本善,注重以
德修养的提升规范人的行为。霸
思想则认为人
本恶,必须用暴力
权限制每个人的行为。不过即便是霸
思想,往往也需要打着正义的旗号,所以才会被说成是以力“假”仁。
周瑜告诉刘曦,王和霸
最着名的例
,就是
仲和商鞅。
仲用王
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他的
法在刘曦看来有
类似后世的
国。
仲在齐国制定
价,使别国的
价向齐国看齐,以经济影响力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一种典型的大国政治。商鞅则恰恰相反,他主张霸
,最终目的是以武力征服。他立
严酷的法令,使秦国的实力飞速发展,奠定了秦统一六国的基础。但是成也萧何败萧何,之后陈胜吴广的起义也是因为害怕被严酷的法令追究责任,秦终究二世而亡。
当然,绝对的王和霸
都是不存在的。一个国家
于其他国家的环伺之
,一味想要以德服人无疑只能招来灾祸。但是如果一味以霸权
役百姓,百姓的呼声也许可以被压制一时,却不可能被永远地压制
去。一个只有弱肉
没有
德约束的社会是不稳固的,谁都可以以更
的力量推翻统治者。所以古往今来的皇帝,无一不是取王
或霸
之一作为执政纲领,但也不会完全放弃另一面。
因为刘曦选择了王,所以就不能一挥手让人把赵文山砍了。他必须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因为他是皇帝,是这个时代所有人的
德模板。虽然心理上很难接受,但是他也明白男神说的对,有一些牺牲是必须的。